面瘫:早发现、早干预,守护面部健康
面瘫的症状往往较为明显,易于识别。发病初期,患者可能会感觉一侧面部麻木、僵硬,漱口时嘴角漏水,进食时食物容易滞留在患侧口腔内。随着病情发展,会出现典型的面部不对称症状,如患侧额纹消失、眼裂扩大,无法顺利完成皱眉、闭眼、鼓腮等动作,微笑时嘴角会向健侧歪斜。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耳后疼痛、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等情况,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应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
引发面瘫的原因复杂多样,其中最常见的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,多由病毒感染(如单纯疱疹病毒)引发面神经炎症所致,受凉、过度劳累、免疫力下降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。此外,脑卒中(中风)也是导致面瘫的重要原因之一,这类面瘫通常还伴有肢体麻木、言语不清等其他神经症状,需紧急处理。另外,中耳炎、听神经瘤、面部外伤等局部病变,以及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全身性疾病,也可能损伤面神经,引发面瘫。
对于面瘫的治疗,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,在发病早期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,配合抗病毒药物、营养神经药物治疗,同时结合针灸、理疗、面部康复训练(如鼓腮、抬眉练习),多数患者可在 1-3 个月内康复。由脑卒中、肿瘤等引起的面瘫,需优先治疗原发病,再辅以神经修复治疗。在护理方面,患者要注意面部保暖,避免冷风直吹,保持眼部清洁,防止角膜干燥受损,同时保持良好心态,保证充足休息,避免过度焦虑,这些都有助于病情恢复。
面瘫并不可怕,只要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的面部功能。日常生活中,大家要注意增强体质,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,为面部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。